我院举办“项目引领教学改革课程阶段总结会议
日期:2025-05-0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量:0

 为深度落实教务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工作方案》,强化专业——课程的一体化项目体系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2025年我院对6个专业又规划了26试点改革课程。4月9日下午,为促进6个专业之间的教学改革内容的交流与分享,在A7-422举办“项目引领教学改革课程阶段性分享会”,来自不同专业的骨干教师代表王莉、丛国涛、图雅、田华、孙丽飞、姜楚航分别从各自课程的改革内容、项目案例、产教融合情况等多方面进行了分享。

构建“虚实融合,虚实联动” 课程教学模式

  来自微电子专业的王莉副教授,对《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课程进行分享,本轮为本课程项目引领式改革的第二轮授课,在第一轮基础上,将紫光教育的虚拟仿真平台和课程实验项目充分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程改革重点是利用1:1还原大型设备的虚拟仿真软件,配合大型实验设备的工艺制备,构建“虚实结合、虚实联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项目设计的实用性(职业性)、项目难度(高阶行)和制备产品多样化(挑战度),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

 

 

真实项目引领,理实结合

  来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丛国涛讲师,对《数字集成电路验证》课程进行分享。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借助校企合作,引入真实项目案例训练、进行可教学化改造,将课程的三级项目中的图像解码编码DCT变换模块,划分4个任务阶段(对应4次独立实验案例),并融入AI工具,完成图像JPEG编码的DCT模块的功能验证让学生熟悉真实项目开发流程,熟悉所学知识在项目中的运用。

  课程另外一个项目是UART数据传输模块的功能验证项目,该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检验课程学习效果。

 

融入专业特色,创新考核方式

  来自机器人专业的图雅副教授,对《嵌入式微控制器技术与实践》课程进行分享,本轮为本课程项目引领式改革的第二轮授课,在第一轮基础上,将机器人专业特色与课程三级项目充分融合,最终完成一款四足机器人的设计。

课程改革重点是参照完成真实项目的实际能力要求,设计实操性考核模式,同时借助Proteus仿真,将考核重点从理论向实践调整,考核学生实际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能力导向、问题牵引的项目引领式教学改革

   田华副教授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微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进行项目引领式教学改革分享,本门课程为学生就业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核心课,从学生教学效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反向推导,确定项目导向教学改革重点解决问题,将能力项培养融入到考核方式改革和教学内容实施中,把知识讲述变成工程能力培养,在体系化的实践项目中,融入全面育人思想,如通过人文关怀、小组成员能力项评估反馈等提升学生自驱力。

 

基于传感器全链条设计流程,实施混合式教学

  孙丽飞副教授分享《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构建了"虚拟仿真-实物验证-智能测试-PCB设计"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实践环节采用开放式选题(传感器采集、互动硬件等),鼓励"小批量量产"概念,培养产品思维。

  来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孙丽飞副教授,对《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进行分享,本轮为本课程项目引领式改革的第一轮授课,构建了"虚拟仿真-实物验证-智能测试-PCB设计"的完整学习链条,将传感器电路的虚拟仿真技术与实际的面包板电路混合搭建,做到了虚实结合;在实践环节中,采用开放式选题(传感器采集、互动硬件等),鼓励"小批量量产"概念,培养产品思维。

 

 

 

“AI”赋能实践,开放创新成果

  来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姜楚航老师,对《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进行分享,本轮为本课程项目引领式改革的第一轮授课,课程改革主要表现于增加实践学时,将理论闭卷考试改为项目成果物答辩,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最终完成一款多功能计步器系统的设计。

  课程改革创新的核心部分是通过一个综合项目贯穿整个课堂体系,综合项目覆盖全部四级项目核心内容,四级项目对应课标重要理论,同时利用“AI”工具辅助实践课程,最终的项目成果以计步为核心功能,结合四级项目内容作出创新成果,考查学生的实践、分析、思辨、创新能力。

 

 

  最后,鞠尔男副院长围绕教学改革展开,系统性的介绍项目引领式改革的背景、意义,强调从传统理论课转向任务驱动或项目引领式教学,以“做中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建议教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反馈,客观评估改革成效,并注重案例积累与经验分享。课程改革需因课制宜,如数据结构课侧重程序架构设计,而非编程语言细节,可借助AI工具辅助教学。学院计划将成功案例推广为样板课,推动更多课程优化,同时正视改革中的问题,持续改进。这一改革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竞争力,并扩大学院影响力,为后续教学研讨和汇报提供实践支撑。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