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机器人产业学院主要面向辽宁智能制造领域中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该领域的多数产品属于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范畴,涉及电子信息、软件编程、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部分控制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因此与之相关的专业包括:机器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设立于2006年,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还获批辽宁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阿尔派电子(大连)研发中心)、国家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辽宁省一流课程6门;2013年在辽宁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3(共29个专业参评)。
专业具有“双创双实(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教育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普适+实践+专业+运营“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省市科研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校企联盟实践基地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产学研融合一体化工程实践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平台支撑。
图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体系
2. 机器人工程专业
专业设立于2020年,是国内较早建立该专业的学校之一,现已有“教学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三大系列,融合了“智能系统应用”、“智能感知与控制”、“人工智能”等先进应用技术,构建了面向机器人工程多层次、多方位的省级机器人实验教学中心体系,并获批辽宁省机器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够为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专业与企业展开多渠道、多方式、多维度的集“人才培养+真实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将企业先进技术、流程和规范引入院校,共建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打造一流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一流软硬件环境,构建一流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提升产业学院学生的技术水平。
图2 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体系
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设立于2012年,是国内较早建立智能专业的学校之一,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涵盖脑与认知、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智能系统应用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2018年,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4项,辽宁省一流课程4门,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10项。
专业以“双向共识、资源共建、协同育人、定制培养”四元联动机制为核心要素,构建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产业学院。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大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保障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图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体系
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工程中心,采取“双岗双聘”的形式吸纳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建设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政治觉悟高、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高职称占比超过35%,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超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