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科研热忱,笃行成长之路
日期:2025-09-10  作者:王旭凤   来源:  浏览量:8

郑文俊,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1 级校友,共青团员,凭借扎实的科研积累与创新实践,其毕业设计作品获评 2025 年优秀毕设作品。不仅如此,在校期间他还斩获多项重量级荣誉,包括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集成电路 ATE 测试技术赛项国家级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二等奖、辽宁省智能制造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省级二等奖等,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铺垫着他为毕设研究与专业知识累计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辽宁省微系统重点实验室里,郑文俊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开展毕业设计相关研究。为了找到更优的实验结果,他从不同角度调整实验条件,独立完成了 42 组各不相同的实验。在一次次操作中,他不仅熟悉了材料制作的完整流程,还学会了如何分析材料的内部结构,以及怎样测试材料的各项性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了上手能做的实用技能。

实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也遇到了工艺上的不少难题。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思考、反复尝试,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设计思路。凭借这个设计,之前困扰他的工艺难点被顺利解决,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推进,也让研究成果有了更大的价值。

郑文俊毕设成果

从独立完成大量实验、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到主动突破难题、提出创新方案,郑文俊的整个研究过程,生动展现了他扎实的实践能力和敢想敢试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学校“做中学,学中创" 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 -- 在动手实践里积累经验,在学习探索中进发创意。也正因如此,他的毕业设计作品最终脱颖而出,被评为 2025 年优秀毕设作品。

“大三开学的那个秋天,我怀着对科研的好奇与憧憬,走进了辽宁省微系统重点实验室,成为实验室助理的一员,协助开展稀土掺杂荧光粉的相关研究。最初的日子里,我的工作聚焦于基础实践:从精准称量荧光粉原料、严格把控烧制温度与时长,到记录每一组实验数据,每一个步骤都在打磨着我的耐心与严谨。”郑文俊说。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与鼓励下,郑文俊也逐渐从“辅助者"转变为"参与者"-- 开始参与各类科研竞赛,在一次次方案打磨、实验优化与现场答辩中,他对稀土荧光粉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收获了多项竟赛的优异成绩,这些认可也让郑文俊对科研之路更添信心。

郑文俊参加集成电路ATE测试技术赛项全国总决赛颁奖现场(左一)

当然,通往成功的路上不可能是通畅无阻的。郑文俊提到,“老师们从不局限于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敏锐地发现我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足与潜力,特意为我创造讲课机会”。于是郑文俊开始努力攻克自己的不足,从梳理知识点、设计课件,到面向团队试讲、调整表达逻辑,每一次锻炼都让他的沟通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真正实现了“扬长补短”。

郑文俊为大一新生答疑

在日常学习中,郑文俊会向老师询问行业经验,提前了解未来进入企业可能面临的工作挑战、项目协作难点等实际问题,并利用各种方法寻找这些问题的应对方法。这些“提前量”般的思考,让他在后续的求职面试中,能更从容地分析问题、展现优势,最终脱颖而出。

如今,郑文俊已从校园走向职场,但实验室里培养的严谨态度、竞赛中锤炼的抗压能力、老师悉心教导的处事智慧,早已成为他行囊中最珍贵的 “财富”。他说:“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保持这份严谨与热爱,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落到实处,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探索、不断成长,不辜负这段难忘的校园时光,也不辜负每一份曾经的付出与期待。”而这份对专业的坚守、对成长的追求,也将指引着他在人生的新征程上,走得更稳、更远。

郑文俊的工作场景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