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特点鲜明,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本课程以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为背景,突出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傅里叶变换与分析、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或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数字信号与系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简单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该课程从最早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项式教学,到现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目前已成为我系教学方式方法灵活、教学资源成熟和健全的课程之一。
本课程在目标设计上遵循TOPCARES一体化设计原则,既要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又要体现以知识为基础,能力、素质价值观培养为导向的育人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点,将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实现有机统一,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思政教育上结合课程特点,提出并实施了“爱-德-创-匠-思”的五思融入原则,通过专业知识与价值理念的自然融合培养 “既懂专业,更懂责任”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了保证思政的顺利实施,思政案例库的丰富性与适配性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借助多种AI工具,构建专业与思政的双维标签,利用提示词工程和大模型,为五个思政目标均配备了丰富的案例库满足了不同教学模块的思政需求。丰富的案例库也能覆盖 “个人-社会-国家”不同层面的思政主题,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共鸣点。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将精力过多地放在纯计算类作业上,是没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因此课程在形成性考核内容上进行了优化,一方面缩减了计算类作业的比例,同时增加了项目式高阶应用型大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设定的多个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项目。
在项目选题上,课程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推敲。最终设定的选题之一就是完成历史音频的处理与恢复。这种“为红色文化遗产赋能”的项目目标,让技术学习摆脱了抽象的“公式推演”,转化为可感知的“使命实践”。希望学生认识到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公式,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守护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
项目实施的最后以学生演示自己的成果作为收尾。课堂上也鼓励学生在演示过程中不仅演示自己的项目成果,同时也分享选题原因与选题背后的社会思考。有效了避免思政的单向灌输,让学生成为思政观点的表达者、思考者,价值引领自然而然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产物。
我校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一环,如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这些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因此本课程也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到思政目标之中。作为工科类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沟通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课前:教师通过通过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研事迹,强调实验数据记录准确性和中间结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任务,小组内各有分工,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在课上引入历史上粗心大意的案例,如“小数点导致的航天悲剧”,告诫学生在科研道路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
课后:教师借助学术造假的思政案例,告诫学生这种行为不仅会误导研究结果,而且也会对其他人的研究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要严格杜绝实验结果或者实验报告抄袭,以此来加强诚信教育,遵守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重要工作,课程组会继续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用心实施。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开展主题研讨、实践调研、案例分享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想启迪。我们相信,通过这样润物无声的方式,能够在日积月累中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科技报国,思政建设融入专业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