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契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精准聚焦 “IT 与健康医疗科技融合” 前沿领域,2025 年初,我校研究院正式组建专项科研团队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情感计算及心理健康评测”团队。该团队由申华副校长统筹和指导,采用 “跨学院、跨专业”协同组建模式,汇聚校内不同学院对该方向有深耕意愿的骨干教师。
团队核心成员涵盖多学科中坚力量: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邢艳丽、常桐、邸银露、李婉然四位老教师,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张延鑫老教师,及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马赫老教师。各成员依托不同学科背景,既在细分领域纵深钻研,又强化交叉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科研攻坚合力,精准锚定 “IT 技术与健康医疗相融合”的核心定位。
目前研究团队主要开展四个方向的研究:其一,基于脑电、眼动及心理评测量表等多模态数据开展情感计算研究,构建高精度情感识别体系;其二,基于多模态数据建立心理健康状态评测模型,为心理健康评估提供标准化科学工具;其三,探索艺术疗愈疗效评价方法,建立系统化艺术疗愈效果评估标准;其四,揭示艺术疗愈在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实际效用,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回溯团队组建初期,成员曾面临研究方向探索的迷茫。但在申华副校长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同心攻坚,逐步锚定细分研究方向、明晰技术攻关路径,一场 “分散力量聚合力”的科研攻坚就此拉开序幕。从共同打磨团队发展规划、整合跨学院资源,到发挥智能电子、数字艺术、信息管理等专业优势精准破题,成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 “1+1>2” 的跨学科协同效应。
为保障科研高效推进,团队建立“每两周一次科研组会”机制:会上不仅有阶段性成果的深度分享、实验方案的细节研讨,更有棘手问题的集体会诊与下一阶段目标的精准拆解。思维的高频碰撞持续催生创新火花,为团队科研进展注入强劲动力。
即便教学任务繁重,老师们也始终挤出时间投身实验研究,更不忘在专业领域持续精进,主动对接行业前沿。近日,团队张延鑫老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电影治疗工作坊》,与圈内知名艺术治疗导师奥尔夫冈·马斯特纳克深度交流,围绕艺术治疗学科建设、神经心理学应用及长期心脏康复健康等关键问题获取权威指导;在第二届智能感知与模式识别国际学术会议上,团队常桐老师与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同台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为团队科研方向注入国际视野。
团队成果介绍
1.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情绪识别
目前团队已在核心研究方向上取得阶段性进展。在情感计算与心理健康评测的关键技术研发中,团队创新采用“情感诱发+多模态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的技术路径:通过情感影片精准诱发不同类型情绪,同步以连续标签标注情绪等级,再基于观影过程中采集的脑电图(EEG)、眼动信号等多模态数据集开展模型训练,最终在自主研发的自适应模型中实现高效情绪识别。这一阶段性成果不仅验证了研究思路的可行性,更为后续心理健康评测模型的落地应用筑牢了技术根基。
2. 焦虑障碍的脑电特征分析。
聚焦心理健康评估的实际痛点,团队的研究更具现实针对性。当前,焦虑障碍的传统诊断多依赖专业医生采用临床量表评估,但这种方式主观性较强。基于此,团队结合学科优势找到了破局思路。研究表明焦虑障碍是多个脑区功能异常及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脑电信号能以较高时间分辨率捕获焦虑个体的脑功能异常特征。为此,团队正针对焦虑群体与健康群体开展脑电信号采集,通过深入的特征提取与溯源分析,致力于挖掘出与焦虑障碍预测、诊断及预后相关的核心生理指标,为实现更精准的焦虑障碍评估提供客观化、科学化的技术支撑。
3. 焦虑障碍的电影艺术治疗及效果评测
在艺术疗愈研究领域,团队也找到了极具创新性的突破方向——电影疗法。作为一种经典的表达性心理干预手段,自提出以来,它已在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魅力在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电影叙事,精准激发来访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导其开展自我反思与认知重构,实现心理层面的调节与改善。
当前临床评估心理问题治疗效果多以主观判断为主,缺乏客观且精准的评估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疗效的科学验证与推广。而这正是团队的研究切入点——将电影疗法与脑电特征分析、多模态情感计算技术相结合,通过量化数据评估艺术治疗的实际疗效。作为艺术治疗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这种“技术+疗愈”的融合模式,正推动心理健康干预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向精准的数据驱动范式转型,为艺术疗愈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注入了高校科研的创新活力。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聚焦 5G / 艺术疗愈 / 空天地通信 —— 智电学院 SOVO 讲座带你玩转前沿科技